芦墟实验小学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由乡绅陆欧安等人在三官堂(今分湖公园)设立陶冶学堂,推行新式教育。第二年镇人陈介安在东栅义学旧址(今建材路10号后面)开办敬业初等小学堂。清宣统元年(1909年)陶冶学堂因学田租米移作团防费而停办。民国元年(1912年)5月芦墟乡立陶冶初高等小学在安厅弄(后称九曲弄)复校,校长教员共8人,学生61人。民国2年8月陶冶与敬业初小合并,称芦墟乡立第一小学校。民国4年9月,高等部重设在三官堂,名“吴江县立第六高等小学校”。经过几年的修建,校舍渐具规模:居中三楼三底教室,东面三间楼房是办公室和宿舍,并有操场、篮球场、饭厅和图书室。 民国14年5月24日,第六高等小学十周年校庆,同时举办首次镇小学生运动会。民国19年(1930年)春,县立六高与乡立第一初小合并,改称县立芦墟小学,并开办幼稚班,编印季刊《芦墟声报》。民国20年东栅初级小学建制上归并芦墟小学,在原址上课。民国23年4月、6月县长徐幼川两次到校视察,留下记录:“校舍分东中西三所,学生542名,校长张君不在,教员18人。闻功课极为忙碌。”不久,九曲弄初小建成教学楼。
民国26年(1937年)11月,日军侵入,学校停课。第二年,勉强复课,上课时断时续。教学楼被日军“扫荡”时烧毁。31年秋,在九曲弄原址焦土上建数间平屋,设3个低级班,称“一部”;中高年级借用西南方向典当栈房的清华中学旧址,称“二部”。抗日战争期间校长变动多。
民国34年(1945年)9月抗战胜利,县立芦墟小学宣告复校,仍“暂借旧当栈房为校舍”,12只教室;586名学生,16位教职员。35年初,学校改名为芦墟镇中心国民学校,辅导一镇二乡(东秋、汾溪)的公私立小学校;学生572人,下半年增加到704人;教职员23人;管理层有校长和教务、总务、训育主任。校舍:“一部”属校产,房屋面积约400平方米,游戏地150平方米;相隔几块水田的“二部”系向柳姓租借,房屋面积500多平方米,游戏地等约450平方米。
解放初,仍是中心小学体制,并开始成立少先队组织。1951年9月,改名为芦墟镇九曲弄中心小学校,下辖东南街小学和13所村小。1955年10月,改名为吴江县西中街小学,中心校职能不变。1962年4月成为芦墟公社中心校。1965年9月因镇社分开,又恢复芦墟镇中心校。50年代中期,学生从12班500余人增加到15班700多人,教职员工26、27人。政府拨款翻造部分校舍,添置教学设备;将农田建成操场、篮球场。在校园北部建造一排平房教室。60年代中前期生源增多,增设民办班和民办教师,改造、修建南部教室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的1968年学校改名芦墟镇红色小学。1974年改名为芦墟镇第一小学。70年代中期修建学校礼堂,开设校办厂。1976年秋至1978年夏附设两年制初中2个班,106人,4位教师。1981年3月,一至五年级11个班504名学生,2个幼儿班98人,教职工30人。学校占地0.4公顷,建筑面积1522平方米。1983年5月下旬,费孝通教授一行到校考察。1987年在校园西北隅建造800多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。1988年8月,东南街小学撤消并入中心小学,原中心小学幼儿班搬入东南街小学旧址,改为芦墟幼儿园,仍属中心小学领导。全校六个年级18个班790名学生,46位教职工。
1989年8月,在芦北的芦墟第二中心小学建制上并入芦墟中心小学。学校下属芦北、伟明、城司、高树四个辅导片,22所村小,共有87班,2859名学生,教职工135人。1992年,政府首期投资80万元,在分湖园路征地建造新校舍。2幢教学办公楼和配套的辅助房于1993年4月完工,5月3日新校舍启用。芦墟幼儿园于5月份搬入九曲弄(原小学旧址)。1995年建成永鼎书苑、画廊。1997年建成第三幢教学楼和车棚等。1999年建成第四幢大楼。期间,扩大施教区,学生由20班800多人增至2000年的24班1123人;教职工60人。学校占地1.79公顷,建筑面积5882平方米,有标准操场。各项设施趋于教育现代化。儿童化的校园美景,被吴江、苏州和中央教育台等媒体多次报导。素质教育质量稳步提高,被评为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小学。
2003年8月毗邻的原芦墟高中校舍划给中心小学,学校成东西两个校区,占地面积3.46公顷,建筑面积12574平方米。农村小学由22所撤并成6所。8月26日,中心小学与芦墟外来工子弟学校签订协议,支援辅导后者的教育教学。2003年8月至2006年8月,先后撤并伟明、芦北、秋甸、东玲、高树、城司村小学,完成撤并工作。2004年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成功。2005年,时值百年校庆,学校更名为“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”。
至2008年12月,学校拥有教学楼、科学实验室、微机室、音乐室、图书馆、食堂等建筑,其中设有科学实验室2个,微机房2个,音乐室1个,室内体育馆1个,室外大操场2个,其中一个为塑胶操场,学校建立校园网1个。
学校共有34个班级,学生1435人,教师98人,其中本科学历32人,大专学历50人,教师有小学中学高教师职称1人,小学高级教师职称67人。吴江市学科带头人1名,吴江市学术带头人1人,吴江市教学能手 5 人,吴江市教坛新秀 11 人,吴江市教科能手1人,教科新手1人。学校的入学率、巩固率、毕业率始终保持100%。
学校重视环境教育及教育科研工作。八五期间就开展教育科研工作;九五期间,学校确立了《小学特色劳技教育的研究》,并在苏州市立项;十五期间,学校以《农村小学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》、《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学环境教育的个案研究》为主课题,进一步巩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;十一五期间,学校又申报了苏州市级课题《小学绿色课堂建设的策略研究》,将科研的视角直击课堂。
1991年,被吴江市环保局评为环境教育先进集体,同年获苏州市绿化达标单位, 95年获苏州市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学校,96年被评为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小学,98—02年连续五年获环境保护工作先进集体,1999年评为苏州市农村儿童文化园, 2002年评为苏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,2003年评为苏州市特色文化学校,2003年授予第七届地球奖,2003年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, 2004年获中德合作校园环境管理项目首批试点学校,同年被吴江市科学技术局、技术协会、教育局定为科普教育基地,2004年评为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, 2004年度评为苏州市少先队宣传工作先进集体,2005年度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集体一等奖, 2006年评为吴江市首批苏州市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学校,苏州市德育示范学校,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;学校2004至2008年年度工作考核连续5年获吴江市一等奖。
自建校至2008年12月,学校获得国家级荣誉 17次,省级荣誉 13次,苏州市级荣誉28次,吴江市级荣誉177次。教师获国家级荣誉 16人次,省级荣誉5人次,苏州市级荣誉27人次,吴江市级荣誉186人次。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81人次,省级奖80人次,苏州市级奖89人次。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28人次,省级奖75人次,苏州市级奖208人次。先后有2位教师被当先为吴江市党代表,2位教师当选为吴江市人大代表。7位教师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。1位教师为吴江市政协委员。
芦墟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,学校提出了团结、进取、开拓、创新的校风,敬业、爱生、博学、严谨的教风,勤学、守纪、求实、上进的学风。
学校在办学探索过程中,进一步形成了“构建教育生态化平台,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”的办学理念,将办学理念落实在“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,关注鲜活的个性生命特征,开掘学校可持续发展空间”三大目标上,向形成优质教育资源,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迈坚实的步伐。
学校历任校长和党支部书记:1905陆欧安,1912沈毓清,1915梅先、王荫乔,1930张宗佑,1935沈光裕,1937——1945抗战期间先后有顾润秋、陆百畏、陆祖丰、张涧秋、褚宗良等,1945——1946钱金林,1946——1947王荫乔,1947——1948钮佩玉,1948——1949凌国瑾,1949——1950王仲煊,1950——1954陆祖丰,1954——1957顾家栋,1957——1962顾熊飞 、 顾南寿,1962——1964童熙荣,1964——1968周志强,1968——1974(工宣队),1974—1984周秒求校长书记,1984—1989邱云校长书记,1989—1991张俊校长、邱云书记,1991—2003张俊校长、书记,2003—2005屠菊红校长、张俊书记,2005——2014屠菊红校长书记,2014——2015屠菊红校长、张雪忠书记,2015——2017张雪忠校长、屠菊红书记,2017——张雪忠校长书记。